查看原文
其他

红星新闻潘俊文:“网络贩婴”,经历过才知道暗访的困难和危险|解困者说

解困团队 深度训练营 2024-04-09

红星新闻记者 潘俊文

分享者简介:

潘俊文,毕业于四川大学,原红星新闻深度报道中心首席记者,现红星新闻视频与视觉中心副主编。曾参与报道武汉疫情、郑州暴雨、兰州布病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报道;第三届“记者之家新闻奖”社会重大事件报道奖获得者,首届“灾难解困式报道支持计划”入选者。

代表作品:
[1]《郑州地铁5号线“进水口”调查》
[2]《布病阴影下的兰州盐场堡》
[3]《28岁女子小区被偷拍“出轨快递小哥”后抑郁 编造者拒赔偿:狮子大张口,只是闹着玩》

潘俊文

通常来说,大众所熟知的贩卖婴儿案件更多发生在线下。
如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线上婴儿贩卖愈加盛行,“网络贩婴”也逐渐进入大众视野。
“网络贩婴”的背后既有渴求购买和售卖儿女的父母,也有能力“无边”的贩婴中介组织,更有绵延的灰色产业链和庞大的组织结构。
对于记者而言,为何关注到这一现象?暗访如何进行的?以及如何推动案件发展?近日,红星新闻记者潘俊文做客“解困者说”,围绕未公开报道《暗访网络贩婴乱象:女婴11万出生证4万,还未出生就被预定》进行采访报道经历分享。

以下是分享内容:

Q:如何关注到“网络贩婴”这一选题的?
A:这个线索最早是打拐志愿者上官正义透露给我的。我和他很早就认识了,他一直从事打拐志愿者方面的工作,因此手上掌握了非常多这方面的线索。
他当时跟我说,某个地方有这样一个线索,他已经初步了解了情况,问我感不感兴趣。我就让他发些资料给我看,然后我就发现,这其实是个蛮有意思的现象。
以前我们所说的拐卖人口可能更多在线下,那时候网络还没有这么发达,直接就是人和人的交易。但是,网络发达和社会监管越来越完善以后,他们慢慢地把线下交易变成线上的了。我感觉这是一个新现象,所以就想从网络贩婴这一个点展开,把这个产业链扒一下。
Q:如何接近网络贩婴组织的?做了哪些准备?
A:因为上官正义已经提前接触过这一方面的人,通过他的介绍,我就顺利进了网络聊天群。我用小号进去的,前一个月先看看这些人每天发的是什么东西,慢慢地了解他们的话术和情况。
我们是一起合作完成的暗访,我的角色是一个做生意的老板,是和他一起去购买婴儿的朋友。确定要到当地的时候,我做了很多准备,准备了偷拍的设备,还把自己包装成一个有钱人。当时向我弟弟借了一些奢侈品的衣服、鞋子(logo特别大的那种),造型也做了一些改变。这些准备做完后,就去了当地。
Q:如何确认暗访“黎黎”团队呢?是如何让她相信你们的?
A:她们团队其实不止一个人,刚进群的时候她们有一个人联系过我,之后我也联系了她,其实就是相互试探,有可能在线下见面。当时我记得我的女儿刚出生不久,不到一岁,我为了做这个稿子,在群里编了一个身份信息,备注“SY”,因为大家一般不会直接备注领养、送养,而是用“SY”或者“LY”来表示。
她就会来问你是什么情况。我就说有一个7个月大的女儿,家里经济压力比较大,也不太喜欢女儿,我们想送走她。她就说,7个月确实有点大了,不好送养,如果你真有那个想法,她那边试试。为了让她信以为真,我真给她发了一张我女儿刚洗完澡,裹着浴巾的照片。
她们为了让我相信,也透露她们有一个公司,不但从事贩卖婴儿另外还从事代孕。她们还给我发了之前交易的一些截图。

通过我们此前的沟通,加之上官正义了解的情况,我们很早就确定了暗访这个团队。最后,我们是以上官正义那条线去见面的,我那条线就是一个辅线。上官正义急需一个孩子,此前预定的小孩很快要出生了,所以我们要去看看。这个暗访,我们持续了一个多月,先后去了两次。

Q:在写作这一篇报道时是否了解“解困式报道”的概念?
A:说实话,写这个稿子的时候其实没思考“解困式报道”。因为以前虽然听说过,但是当时在行业内基本很少提及这个概念,包括我们在大学学新闻的时候根本就没接触过这一个概念。慢慢地,可能是通过一些文章了解,但是你在写稿子的时候是没有考虑通过“解困式报道”去呈现的。
Q:当时不了解“解困式报道”的概念,那么是以怎样的思路谋篇布局的?
A:大的来说就是我们写文章都有一个框架,具体到这个稿子的话,首先是记录我卧底送养群组的情况,接着写线下暗访的情况,然后写从领养到代孕这个链条,最后将这个个案延伸到一个社会现象,拐卖婴儿犯罪从线下到线上。
其实当时想得很清楚,前面就是讲整个过程,我在群里看到什么?什么时候去现场,现场经历了什么,以我的第一视角去感受和参与这个案子,呈现一种沉浸式的报道最后结尾延伸到,网络贩婴可能是个新的社会现象,我记得最后还找了一个知名的打拐律师来谈这个情况。

工作中的潘俊文

Q:了解“解困式报道”的概念后,您会觉得报道中提到的贩卖婴儿或者代孕等问题是否能够解决或者减少?以及能够从哪些方面进行解决或者减少呢?
A:其实这个问题我是回答不了的,我只是尽可能将报道做好,让新闻报道引发相关部门重视,然后他们去解决这些问题。
现在谈“解困式报道”,其实是有点“上帝视角”,是理想的一个角度。如果可以,除了采访律师,我可能还会采访相关的部门,比如民政部门、打拐办等等。但是当时基本上不太可能。因为当时这个案子为什么会用暗访的形式进行,不去直接报警,就是为了把证据拿死,然后把报道发出来,把证据交到警方那里。我如果一开始就报警,好多证据可能不一定能拿到。稿子很有可能也发不出来。

“解困式报道”从建设性的角度去做的话当然是很好,但是在当时的情况其实是达不到的。我当时想法就很简单,网上有这样一个现象,我去调查,我把调查的经过写出来让大家了解,然后再慢慢地往下一层写。这个现象背后其实是有支撑的,比如婴儿的出生证等各种各样的东西都需要一个链条才能完成。网络贩婴不仅涉及到领养、代孕等,背后是一个庞大的组织,牵扯的利益其实蛮多的。单纯“黎黎”这个组织来说,她们分工非常明确,而且每天能够接到很多客户。她们打着代孕的旗号进行网络贩婴。而且我们接触了她们旗下的几个人,有的人专门去找产妇,有的人专门去找买家,还有的人可能倒卖户口、办假证,甚至说伪造亲子鉴定,最后一条龙把事情解决了,这已经是很成熟的体系了。而且当地的妇幼医院,一些鉴定机构等可能都有所联系。

Q:暗访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A:其实每天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有新的变化就得想相应的办法去解决,而且你还不能暴露自己的身份,这里面的东西其实是很难的。只有经历过才知道暗访的困难和危险,需要你隐藏身份,拿到相关证据,然后把这件事捅出来。当时每天压力都很大,还好当时不是一个人,可以相互照应,如果是我一个人,肯定完不成这个暗访任务。
举个例子,当时我们怀疑产妇不是用真实的信息去登记生产,为了拿到产妇信息,我们就想了个办法,“黎黎”那时候给我们发了一个产妇的体检报告,上面有二维码。我们当时有些冒进,就想拿二维码先把产妇的检查报告取出来。当时也没想很多就去了,结果还真的把检查报告取出来了。结果对方就开始怀疑了,给我们打电话,问我们是不是警察,我们就说当然不是啊,给她说各种各样的话,要重新取得她的信任,这种其实挺难的。
还有一次,我们为了确认产妇有没有出院。当时“黎黎”说产妇第二天就要走了,其实我们不太相信她,觉得产妇还在医院。我们又想了个办法,到产房的护士站说捡到了一包有这个产妇名字的药,想查查有没有产妇在病房里。结果护士真的去打电话了,又是“黎黎”接的电话。所以说,各种情况,随时导致我们差点就要穿帮了。
最后签合同的时候,我们担心事情可能已经穿帮了,所以提前做了各种部署。一开始车子停在酒店停车场,为了快速逃跑,我就先把车开到路边。我们害怕被报复,上官正义在咖啡厅等着她,我就在落地窗后面一直看她后面有没有带人,观察周围环境。最后好在她只带了一个男的过来,我们顺利把合同签了。
Q:事情的后续如何?报道未能发出来会遗憾吗?
A:签完合同的时候,我们跟“黎黎”摊牌,说出了真实身份,希望她去自首。她当场就哭了,说发的截图其实是骗你的,今天的交易也是第一次。因为我们也不可能扭着她去派出所。最后她说先回去见见家人,再去自首。她说完就往外走,我们背着包也就走了,立刻去了当地派出所。
没过几天“黎黎”就被警方抓了,当时媒体也报道了。据说,后来这个团伙应该是抓了好几个人,但是就是一直没有通报啥的。现在想想,我们能把这个事儿捅出来,把证据交给警方,其实就是很好的结果了,虽然有遗憾但是总体还是好的。最起码说对近几年盛行的网络贩婴现象也是一种打击吧。

工作中的潘俊文
Q:这篇稿件的成稿过程是怎么样的?
A:因为这个事情我一个月去了(现场)两次。以前的稿子我们一般3-4天或者一周就出稿了,像这种一个月去了两次的情况其实不太多。第一次见面是以去看产妇的借口,第二次就是婴儿出生了,但是去之前对方又告诉我们婴儿出现了问题,因为不确定她是察觉到不对劲还是想叫我们做价格更高的代孕,我们就顺手推舟说实在不行就做代孕。其实我们所有的行动都是变化的,所以采访接受之前其实都不知道稿子的最终走向。通过一个多月调查,两次现场暗访,积累了大量的证据材料和现场细节,最后的成稿的过程其实还算顺利,很快顺着思路就写完了。
Q:现在回想这篇稿件有什么可以提升的地方吗?
A:其实我现在回看,有很多地方都需要修改。首先是写法不太像调查报道的感觉,调查报道需要更多证据或者数据的支撑,我更多去写暗访的经历和细节,此外稿子从个案延伸到社会现象还不够深入,仅仅一个打拐律师可能是没有说服力的。现在看我写了很多我们怎么和她见面,怎么签合同,怎么和她聊这件事。这部分其实意义不大,应该可以写得更简洁。
但是其实现在网络时代的记者比以前传统的纸媒节奏更快一些,以前的报纸版面可以一周才有一个深度报道的版面,他们的稿子会写到比较完美的时候才会上版。现在压力会很大,线索大家都知道,大多数不再是独家获取,可能刚采到这个点,别人就已经发出另外一个点了。在这种你追我赶的竞争下,很多媒体不可能把所有的点都调查采访完,再慢慢地把整个事情报道出来。
所以现在很多媒体的深度报道、调查报道都不是传统意义的那种深度和调查。还有一些媒体本来采访调查不充分,一定要按照深度调查或是特稿的范式去写,最后出来就是“四不像”,甚至给大众造成误导。我是一个从突发热点开始做起的记者,可能也没那么爱惜自己的羽毛,很多时候我采取的方法就是长短结合,采到一个增量就快速出一个快讯,在采访中不断调整方向,找深度调查的角度,最后确定某个方向走下去,再形成相对完善的深度调查稿子。
///
多解困者说沙龙内容,敬请关注解困式报道中国案例库团队播客——《解困》。
本文转载自解困jiekun
采写 | 王慕宁

编辑丨徐   婷

*文中图片由受访记者提供


-END

值班编辑 | 梁   栋

运营总监 | 胡世鑫

 推荐阅读 

[1]已有100+媒体同行加入,「青黄相接」期待你的加入!
[2]企业经济、儿童教育、性别议题……我们在这些领域泛舟阅读 | 天天泛读
[3]对话「征探财经」:做财经界的“超级侦探”|对话自媒体人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